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2012年5月份美国呼吸治疗期刊的中文网播-简体中文版

您好,我是刘金蓉呼吸治疗师,为您进行2012年5月份美国呼吸照护期刊的中文网播。每篇文摘后,杂志主编Dean Hess博士有摘要讲评。

第一篇文摘是由Arroliga和其同事所发表的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一项多学科研究”。他们对四个成人监护病房中插管且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们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 他们在2007年4月起实施使用呼吸机集束治疗方案,他们报告了2008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在2009年由呼吸治疗师执行口腔护理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此2年期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确实减少了。 在研究期间,有2588个病人在成人监护病房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 2008年期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是每1000机械通气日中有4.3,而2009的发生率为每1000机械通气日中有1.2。抗生素天数在2009年比起2008年相对较少。 平均停留在监护病房的天数没变,而在2009年的住院天数则少于2008年。住院死亡率在两个年份之间没有差别。在研究期间遵守呼吸机集束治疗方案在92%以上,在呼吸治疗师负责口腔护理后,口腔护理的依从性由33%提高到97%。 作者们的结论是,VAP发生率的减少与呼吸治疗师对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执行口腔护理是相关的。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在近几年颇受瞩目。Arroliga等人评估由呼吸治疗师执行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发现在呼吸治疗师负责执行口腔护理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 如Sandrock在他的评论中指出,这研究突显出团队整体护理对于改善病人结果的重要性。这同时也凸显了呼吸治疗师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角色。呼吸治疗师和护理师们共同合作来执行VAP 集束方案以降低VAP发生率为目标是很重要的。

第二篇文摘是由Oto等人所发表的 “自动管路补偿降低气管插管至少48小时病人的吸气功的潜在不足”他们收集了20位患有严重疾病且需要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病人使用过的气管内管。 在拔管后以风箱式肺模型仿真自主呼吸来测量气管内管的压力-时间乘积的阻力,其肺模型的设定参数为每分钟呼吸次数10次,吸气时间1.0秒,及潮气容积分别设在300 mL、500 mL和700 mL。呼吸机被设定自动管路补偿功能100%合并有呼气末正压5 cm H2O及吸入氧浓度21%。 记录气气管内管两端的流速和气道压力,且对气管内管远端所测的压力-时间乘积予进行分析。压力-时间乘积因管路补偿时增加潮气容积而增加。即使设定100%管路补偿,呼吸机也无法对因气管内管所造成的阻力做完全地补偿。 以使用过的气管内管和新的比较,其峰流速和气道峰压较低,压力-时间乘积比较大。作者得出结论,自动管路补偿不会对因气管内管所造成的呼吸作功做必然的补偿。气管内管结构改变和支气管分泌物会增加阻力,并且减少对于增加呼吸功所做补偿的能力。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自动管路补偿是使用来克服气管内管流速衍生的阻力作功。然而,气管内管的内部阻力可因气道分泌物或管路变形而增加。Oto等人评估使用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严重疾病病人其气管内管在使用管路补偿功能的效果。 他们发现管路结构改变和气道分泌物会增加阻力,因而降低对增加的呼吸功所作补偿的能力。这些结果与其他研究发现一致,显示了自动管路补偿可能不会改善自主呼吸训练的耐受力。如L’Her在他的评论中所描写的,管路补偿是安全的,但它的使用仍存有争议。

第三篇文摘是由Cabrini和其同事所发表的“由病人角度来看无创呼吸机在普通病房的使用:初步性研究”。他们前瞻性地访问因急性呼吸衰竭成功地在普通病房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病人是在无创呼吸机使用后的24到48小时内接受访谈。 研究排除的标准为使用无创呼吸机失败、病人无法胜任或不愿参与此研究、病人被转送监护病房。45例病人被纳入此研究中。只有20%病人参与了开始无创通气时的参数设定,超过40%报告他们并未参与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讨论,80%报告他们从未被征询去尝试另一种接口。 所有病人都知道如何求救,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被训练如何移除面罩,且有22%报告在有需要移除面罩时无法予以完全移除。一半的病人报告在有需要帮助时可以立即获得帮助,但15%病人则等待超过3分钟。 所有病人都有并发症产生,且18%报告使用无创呼吸机时对呼吸更糟。作者对此得出结论,病人报告只有低程度参与在一开始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设定,并且对于护理人员的沟通满意度是低的,及在紧急状况不是很安全。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虽然针对病人因急性呼吸衰竭在普通病房逐渐增加地使用无创呼吸机,但它并未有深入地探讨在普通病房的成功和失败危险因素及病人安全观点。 Cabrini等人前瞻性评估普通病房的病人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报告只有低程度参与在一开始的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设定,并且对于护理人员的沟通满意度是低的及在紧急状况不是很安全。 在他们的评论中,Kacmarek 和 Villar强调了在监护病房以外使用无创呼吸机时,选择病人的重要性。

第四篇文摘是由Kacmarek和其同事所发表的”呼吸治疗部门的主管关于呼吸治疗学生和执业呼吸治疗师未来教育和资格认证的调查”。此调查报告主要对象为呼吸治疗部门的主管。在引导性测试和问卷重整后,在美国呼吸照护协会(AARC)认可下由其2010年五月会员名单中选定2368位标示为呼吸治疗部门主管,通过网络方式调查。总共收到663份有效问卷。而平均来看,在调查的医院中空缺率是只有0.81是专职的。 在第二次2015年会议中提出的66 项实习学生和执业呼吸治疗师的核心能力,其中90%对于其中42项表示同意,50~90%对于其中19项表示同意,小于50%对于其中5项表示同意。 而主管们对于毕业学生的就业学历没有共识,有36.8%的主管偏好大学或是硕士,36.7%是偏好专科,而有176位(占26.55%)是没有任何偏好的。而有41.8%回复者指出必须拥有呼吸治疗学士或是硕士才有资格考取证照来提供呼吸治疗。而调查指出,81.2%的主管觉得在2015年以后,具有RRT资格的人才能够执业。作者的结论指出,对于实习学生和执业呼吸治疗师须具备66项核心能力有良好的共识,而执业资格应以RRT为基本要求。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Kacmarek等人调查调查呼吸治疗部门的主管关于呼吸治疗学生和执业呼吸治疗师未来教育和资格认证。对于实习学生和执业呼吸治疗师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良好的共识,而执业资格应以RRT为基本要求。有同样数量的主管们对于毕业学生的就业学历分别喜爱大学或专科。而这些发现在美国呼吸照护协会所主办的2015年会议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篇文摘是由Urbano等人所发表的”高流速氧气治疗: 在儿童气道模型的压力分析。”此为一项体外试验。以一个高流速氧气治疗系统分别连接三种接口-鼻导管、鼻面罩和口鼻面罩于两种儿童假人-婴儿和新生儿。分别在管路、气道和咽喉测量以流速是5、10、15、20 L/min所产生的压力。此试验分别在有漏气与没有漏气状况下执行。 在不同的接口下所产生的压力是非常类似的。被记录到的最高压力值是经由鼻导管或是鼻面罩时,以流速为20 L/min所产生的4 cm H2O压力。当假人的口保持张开时,则无法在气道和咽喉侦测到压力。作者结论是以高流速氧气治疗系统于实验儿童模型中会产生低程度的持续气道正压,即使是使用很高的流速。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高流速氧气治疗和它在气道中产生压力的机转尚未被研究过。 Urbano等人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流速氧气治疗系统在体外实验环境下经由模拟儿童气道所产生的压力。高流速氧气治疗系统只有在实验儿童模型中会产生低程度的持续气道正压,即使是使用很高的流速。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咽喉与气道对于流量与压力的测量有相似的关联性。最高压力被记录到是在流速为20 L/min 时压力值为4 cm H2O。当假人的嘴巴保持张开时,则无法在气道和咽喉侦测到压力。

第六篇文摘是由Chen等人所发表的“在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运动训练对于肺部力学及功能状态的影响”。在呼吸照护中心有27个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被分为运动训练组和控制组,而运动计划包括10次运动训练。对于肺部力学和生理功能状态也会进行研究前及研究后的测量。而呼吸照护中心住院结果包括使用机械通气的天数、住院天数、脱离率和死亡率。运动训练组在训练后,在潮气量和呼吸浅快指数有明显的改善。 除了呼吸次数以外,控制组中没有显著的改变。两组在研究期间的功能性状态都有显著的改善。作者结论是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在运动训练后,对于在肺部力学和功能状态上被证明是有明显改善。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功能性状态和临床结果,常受限于病人的耐受性和肺部力学不佳,而这又常源始于疾病或长期卧床的结果。Chen等人评估长期机械通气病人执行运动训练后,在肺部机械力学、生理功能状态和住院的预后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呼吸照护中心里的长期机械通气病人在运动训练后,对于在肺部机械和功能状态上被证明是有明显改善。

第七篇文摘是由Toussaint与他的同事所发表的 “可携式肺内叩击通气设备的设定参数对于肺内的影响”。 他们设计一个体外研究,针对三种可携式肺内叩击通气设备借由设定参数改变来比较对于肺内的影响。参数设定频率从每分钟90至250循环,吸呼时间比从1比2到3比1,压力从10到60 cm H2O。共有72种组合。利用呼吸气流描速计纪录在测试肺中的四项结果:呼气和吸气流速比、吐气末正压、通气量和叩击。叩击是以压力曲线的斜坡来评估。从资料分析中来分析差异性。呼气和吸气流速比会随着吸呼时间比的增加而增加。呼气末正压会随着频率、压力和吸呼时间比的增加而增加。通气会随着增加压力和降低频率而增加。当增加频率和降低吸吐时间比,和在吸呼时间比为1:1或更少时增加压力,叩击会随着增加。作者结论利用可携式肺内叩击通气设备,参数改变会改变对肺部的机械作用。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尽管使用肺内叩击通气在不同的呼吸疾病上有潜在好处,设定参数对于肺部机械力学上的影响仍然是未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oussaint等人利用三种可携式肺内叩击通气设备,借着改变设定参数来比较肺部影响。他们发现利用可携式肺内叩击通气设备,参数改变会改变对肺部的机械作用。增加频率会增加呼气末正压和叩击,但会降低通气。 增加吸呼时间也会增加呼气末正压和呼气和吸气流速比,但降低叩击。增加压力会增加呼气末正压和通气。虽然这是一项实验室中的研究,但是这些结果也提供了对于使用肺内叩击通气的见解。

第八篇文摘是由Redondo等人所发表的” 头盔式无创机械通气对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作用”。此为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作者在两年的期间内,评估了在外科手术后监护病房中使用无创机械通气的病人。作者收集了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还有急性呼吸衰竭与动脉血液气体分析数据。以连续性血流动力学技术(PiCCO)来评估血行动力学变化并纪录病人临床变化。所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对象都是以无创机械通气作为第一线治疗,不论此方法是成功或是最后仍需要插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是否失败的危险因子由后续状况来决定。99个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使用头盔式无创机械通气,75%不需要插管。根据逻辑回归分析,作者归纳出三个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失败的危险因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及使用无创机械通气一个小时内情况没有改善。作者们的结论是:相对于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使用传统的机械通气,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是另一项有效的选择。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由Redondo等人所发表的这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具体了解急性手术后呼吸衰竭的病人使用面罩式无创通气,特别是CPAP,治疗中可预期的失败因素。他们发现面罩式无创通气可以提供急性手术后呼吸衰竭病人一个有别于传统机械通气的另一项选择。三个使用无创通机械通气失败的危险因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及使用无创通气初始一小时内PO2/FIO2没有改善。这项信息对于将无创通机械通气使用于此类病人群有所帮助。

第九篇文摘是由Yang及其同事所发表的”肺结核涂片阴性误诊的相关因素-台湾的经验”。他们回顾了2004年台湾疾病管制局记录当中193位诊断出肺结核病人的记录,包括检验结果有矛盾的病人。当其他情况被发现且最初的胸部X光影像为异常时,则重新修正诊断。由痰液样本中分离出肺结核分枝杆菌占37%,非肺结核分枝杆菌占2%,及没有肺结核分枝杆菌的占61%。有13.5%初始诊断为肺结核的病人被修正诊断。由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阳性的病人比起培养为阴性及培养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的病人其重新修正诊断的状况较少。在此研究当中,肺部空洞并非修正诊断的显著预测指标。作者归纳出结论:痰液涂片结果为阴性的不正确肺结核诊断,大都来自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出的结果,比较少来自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为阳性的病人。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一位根据病史、身体检查,和胸部X 光检查而呈现TB的病人,其痰液涂片的结果却呈现阴性时,对临床人员在诊断上是一个两难的局面。Yang等人的在研究误诊及不适当治疗TB病人当中可能的因素。她们发现痰液涂片结果为阴性的不正确肺结核诊断,大都来自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出的结果,比较少来自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为阳性的病人。

第十篇文摘是由Lee等人所发表的”弥漫性支气管炎DPCR1对于韩国哮喘病人在使用阿司匹林会加重在呼吸疾病风险的影响。” 在发现有多形性基因的189个韩国哮喘病人,将其分成93个会因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的实验组及96个具有阿司匹林耐受性的控制组。使用阿司匹林来做激发试验,如果病人有FEV1显著下降,表示此病人是会因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的个案。 初始的分析显示出rs2517449和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然而,相关连的信号在多重测试矫正后消失。除此之外,rs2517449和rs2240804也是在使用阿司匹林来做激发试验后造成FEV1下降的相关讯号。在多种测试对照后,仅有rs2517449相关信号仍存有与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作者们归纳结论:弥漫性支气管炎危急区域1多形性基因(DPCR1)与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的危险因子不相关。

Dean Hess博士评论是

Lee等人探究人类急性弥漫性支气管炎DPCR1和显性哮喘 中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间的相关连。他们发现在韩国哮喘患者身上,急性弥漫性支气管炎DPCR1并非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的危险因子。

本月我们所发表的综合性评论是监护病房后续追踪诊所和在监护病房中的胸部超音波。我们发表了在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时,使用湿化的临床标准。本月的个案报告有:一位预期发生气胸的早产儿接受辅助通气;一名因急性呼吸衰竭,经由内视镜面罩接受无创通气的腹胀病人;一位因输血导致急性肺损伤,使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顽固性低氧血症的病人;以及提高小儿病人使用正压气道依从性的住院病人模式。本月的教学个案是成人病人中,异物长期存在于气管支气管。

以上是2012年5月份的呼吸治疗期刊的简体中文网播,由刘金蓉呼吸治疗师负责播音,感谢王胜昱医师的协助翻译,袁月华主任修稿、朱家成呼吸治疗师审稿。如想进一步了解原文内容或是过去议题,请上美国呼吸治疗期刊网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网络上订阅,自动收到未来的网络广播议题,谢谢您的参与,再见。

2012年5月份美國呼吸照護期刊中文網播-繁體中文

您好,我是劉金蓉呼吸治療師,為您進行2012年5月份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每篇文摘後,雜誌主編Dean Hess博士有摘要講評。

第一篇文摘是由Arroliga和其同事所發表的 “減少呼吸器相關肺炎: 一多學科研究”。他們對四個在成人加護病房中被插管且使用侵襲性機械通氣的病人們進行了回溯性世代研究。他們在2007年四月實施使用呼吸器病人組合式醫療照護(ventilator bundle),於2008年報告了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和在2009年由呼吸治療師執行口腔照護後的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結果顯示確實減少了此2年期間的呼吸器相關肺炎發生率。 在研究期間,有2588個病人在成人加護病房裡接受侵襲性機械通氣,在2008年期間的呼吸器相關肺炎發生率是每1000呼吸器天數中有4.3,而2009的發生率為每1000呼吸器天數中有1.2。抗生素天數在2009年比起2008年相對較少。平均停留在加護病房的天數沒變,而在2009年的住院天數則是減少的。住院死亡率在兩個年份之間沒有差別。在研究期間遵守ventilator bundle為92%以上,但在呼吸治療師負責口腔照護後,遵守口腔照護由33%改善到97%。作者們的結論認為,VAP發生率的減少與呼吸治療師對接受侵襲性機械通氣的病人執行口腔照護是有所關聯的。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呼吸器相關肺炎的預防在近幾年頗受矚目。Arroliga等人評估由呼吸治療師執行口腔照護的影響,發現在呼吸治療師負責執行口腔照護後確實減少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 如Sandrock在他的評論中指出的,這研究突顯出團隊整合照護對於改善病人結果的重要性。這同時也凸顯了呼吸治療師在預防呼吸器相關肺炎中的角色。呼吸治療師和護理師們共同合作來執行VAP bundle以降低VAP發生率為目標是很重要的。

第二篇文摘是由Oto等人所發表的 “臨床上在氣管內管使用48小時後才以自動管路補償來降低吸氣功的潛在不適當”他們收集了20位患有嚴重疾病且需要機械通氣超過48小時的病人。在拔管後他們收集使用過的氣管內管,並以風箱式肺模型模擬自主呼吸來測量經由氣管內管的壓力-時間乘積的阻力,其肺模型的設定參數為每分鐘呼吸次數10次,吸氣時間1.0秒,及潮氣容積分別設在300 mL、500 mL和700 mL。呼吸器被設定自動管路補償功能100%合併有吐氣末陽壓5 cm H2O及吸入氧氣濃度21%。流速和氣道壓力在氣管內管的兩端被記錄,且由氣管內管遠端所測的壓力-時間乘積予以分析。壓力-時間乘積因管路補償時增加潮氣容積而增加。即使設定100%管路補償,呼吸器也無法對因氣管內管所造成的阻力做完全地補償。以使用過的氣管內管和新的比較,其尖峰流速和尖峰氣道壓力較低,壓力-時間乘積比較大。作者提出結論,自動管路補償不會對因氣管內管所造成的呼吸作功做必然的補償。氣管內管結構改變和支氣管分泌物會增加阻力,並且減少對於增加呼吸功所做補償的能力。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自動管路補償是使用來克服氣管內管流速衍生的阻力作功。然而,氣管內管的內部阻力可因氣道分泌物或管路變形而增加。Oto等人評估使用機械通氣超過48小時的嚴重疾病病人其氣管內管在使用管路補償功能的效果。他們發現管路結構改變和氣道分泌物會增加阻力,因而降低對增加的呼吸功所作補償的能力。這些結果與其他研究發現一致,顯示了自動管路補償可能不會改善自發性呼吸訓練的耐受力。如L’Her在他的評論中所描寫的,管路補償是安全的,但它的使用仍存有爭議。

第三篇文摘是由Cabrini和其同事所發表的“由病人觀點來看非侵襲性呼吸器使用在非加護單位:一篇前導性研究”。他們前瞻性地訪問病人因急性呼吸衰竭成功地在非加護單位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病人是在非侵襲性呼吸器使用後的24到48小時內接受訪談。研究排除的標準為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失敗、病人無法勝任或不願參與此研究、病人被轉送加護病房。45例病人被納入此研究中。只有20%病人參與非侵襲性呼吸器一開始的設定參數,超過40%報告他們並未參與非侵襲性呼吸器治療的討論,80%報告他們從未被徵詢去嘗試另一種介面。所有病人都知道如何求救,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被訓練如何移除面罩,且有22%報告在有需要移除面罩時無法予以完全移除。一半的病人報告在有需要幫助時可以立即獲得幫助,但15%病人則等待超過3分鐘。所有病人都都有併發症產生,且18%報告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時對呼吸更糟。作者對此提出結論,病人報告只有低程度參與在一開始的非侵襲性呼吸器治療的設定,並且對於照護人員的溝通滿意度是低的,及在緊急狀況不是很安全。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雖然針對病人因急性呼吸衰竭在非加護病房逐漸增加地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但它並未有深入地探討在非加護病房的成功和失敗危險因素,及病人安全觀點。Cabrini等人前瞻性評估非加護病房的病人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病人報告只有低程度參與在一開始的非侵襲性呼吸器治療的設定,並且對於照護人員的溝通滿意度是低的,及在緊急狀況不是很安全。在他們的評論中,Kacmarek 和 Villar強調了在加護病房以外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時,選擇病人的重要性。

第四篇文摘是由Kacmarek和其同事所發表的”調查呼吸治療部門的主管關於呼吸治療學生和執業呼吸治療師未來教育和資格認證”。此調查報告主要對象為呼吸治療部門的主管。在前導性研究和問卷重整後,在美國呼吸照護協會(AARC)認可下由其2010年五月會員名單中選定2368位標示為呼吸治療部門主管,以一個網路左操作的方式調查。而總共收到663份有效問卷。而平均來看,在調查的醫院中空缺率是只有0.81是專任的。在第二次超越2015年會議中提出的66 項實習學生和執業呼吸治療師的核心能力,其中90%對於其中42項表示同意,50~90%對於其中19項表示同意,小於50%對於其中5項表示同意。而主管們對於畢業學生的就業學歷沒有共識,有36.8%的主管偏好大學或是碩士,36.7%是偏好專科,而有176位(佔26.55%)是沒有任何偏好的。而有41.8%回覆者指出必須擁有呼吸治療學士或是碩士才有資格考取證照來提供呼吸照護。而調查指出,81.2%的主管覺得在2015年以後,具有RRT資格的人才能夠執業。作者的結論指出,對於實習學生和執業呼吸治療師須具備66項核心能力有良好的共識,而執業資格應以RRT為基本要求。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Kacmarek等人調查調查呼吸治療部門的主管關於呼吸治療學生和執業呼吸治療師未來教育和資格認證。對於實習學生和執業呼吸治療師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有良好的共識,而執業資格應以RRT為基本要求。有同樣數量的主管們對於畢業學生的就業學歷分別喜愛大學或專科。而這些發現在美國呼吸照護協會所主辦的超越2015年會議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篇文摘是由Urbano等人所發表的”高流速氧氣治療: 在兒童氣道模型的壓力分析。”此為一項體外試驗。以一個高流速氧氣治療系統分別連接三種介面-鼻導管、鼻面罩和口鼻面罩於兩種兒童假人-嬰兒和新生兒。分別在管路、氣道和咽喉測量以流速是5、10、15、20 L/min所產生的壓力。此試驗分別在嘴巴有漏氣與沒有漏氣狀況下執行。 在不同的介面下所產生的壓力是非常類似的。被記錄到的最高壓力值是經由鼻導管或是鼻面罩時,以流速為20 L/min所產生的4 cm H2O壓力。當假人的嘴巴保持張開時,則無法在氣道和咽喉偵測到壓力。作者結論是以高流速氧氣治療系統於實驗兒童模型中會產生低程度的持續氣道正壓,即使是使用很高的流速。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高流速氧氣治療和它在氣道中產生壓力的機轉尚未被研究過。 Urbano等人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流速氧氣治療系統在體外實驗環境下經由模擬兒童氣道所產生的壓力。高流速氧氣治療系統只有在實驗兒童模型中會產生低程度的持續氣道正壓,即使是使用很高的流速。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在咽喉與氣道對於流量與壓力的測量有相似的關聯性。最高壓力被記錄到是在流速為20 L/min 時壓力值為4 cm H2O。當假人的嘴巴保持張開時,則無法在氣道和咽喉偵測到壓力。

第六篇文摘是由Chen等人所發表的“在長期機械通氣的病人,運動訓練對於肺部機械及功能狀態的影響”。在呼吸照護中心有27個長期機械通氣的病人被分為運動訓練組和控制組,而運動計畫包括10次運動訓練。對於肺部機械和生理功能狀態也會進行研究前及研究後的測量。而呼吸照護中心住院結果包括使用機械通氣的天數、住院天數、脫離率和死亡率。運動訓練組在訓練後,在潮氣容積和呼吸淺快指數有明顯的改善。除了呼吸次數以外,控制組中沒有顯著的改變。兩組在研究期間的功能性狀態都有顯著的改善。作者結論是長期機械通氣的病人在運動訓練後,對於在肺部機械和功能狀態上被證明是有明顯改善。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長期機械通氣的病人功能性狀態和臨床結果,常受限於病人的耐受性和肺部力學不佳,而這又常源始於疾病或長期臥床的結果。Chen等人評估長期機械通氣病人執行運動訓練後,在肺部機械力學、生理功能狀態和住院的預後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呼吸照護中心裡的長期機械通氣病人在運動訓練後,對於在肺部機械和功能狀態上被證明是有明顯改善。

第七篇文摘是由Toussaint與他的同事所發表的 “在可攜式肺內叩擊通氣設備的設定參數對於肺內的影響”。 他們設計一個體外研究,針對三種可攜式肺內叩擊通氣設備借由設定參數改變來比較對於肺內的影響。參數設定頻率從每分鐘90至250循環,吸吐時間比從1比2到3比1,壓力從10到60 cm H2O。共有72種組合。利用呼吸氣流描速計紀錄在測試肺中的四項結果:吐氣和吸氣流速比、吐氣末正壓、通氣量和叩擊。叩擊是以壓力曲線的斜坡來評估。從資料分析中來分析差異性。吐氣和吸氣流速比會隨著吸吐時間比的增加而增加。吐氣末正壓會隨著頻率、壓力和吸吐時間比的增加而增加。通氣會隨著增加壓力和降低頻率而增加。當增加頻率和降低吸吐時間比,和在吸吐時間比為1:1或更少時增加壓力,叩擊會隨著增加。作者結論利用可攜式肺內叩擊通氣設備,設定參數改變也會改變肺部機械的影響。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儘管使用肺內叩擊通氣在不同的呼吸疾病上有潛在好處,設定參數對於肺部機械力學上的影響仍然是未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oussaint等人利用三種可攜式肺內叩擊通氣設備,藉著改變設定參數來比較肺部影響。他們發現利用可攜式肺內叩擊通氣設備,設定參數改變也會改變肺部機械的影響。增加頻率會增加吐氣末正壓和叩擊,但會降低通氣。 增加吸吐時間也會增加吐氣末正壓和吐氣和吸氣流速比,但降低叩擊。增加壓力會增加吐氣末正壓和通氣。雖然這是一項實驗室中的研究,但是這些結果也提供了對於使用肺內叩擊通氣的見解。

第八篇文摘是由Redondo等人所發表的”手術後急性呼吸衰竭使用頭罩式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病人”。此為一項前瞻性的觀察研究。作者在兩年的期間內,評估了在外科手術後加護病房中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病人。作者收集了病人的人口統計學資料,還有急性呼吸衰竭與動脈血液氣體分析數據。以連續性血流動力學技術(PiCCO)來評估血行動力學變化並紀錄病人臨床變化。所有的記錄對象,所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對象都是以非侵襲性機械通氣作為第一線治療,不論此方法是成功或是最後仍需要插管。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是否失敗的危險因子由後續狀況來決定。99個手術後急性呼吸衰竭使用頭罩式非侵襲性機械通氣,75%不需要插管。根據邏輯回溯分析,作者歸納出三個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失敗的危險因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炎、及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一個小時內情況沒有改善。作者們的結論是:相對於在手術後急性呼吸衰竭使用傳統的機械通氣,頭罩式非侵襲性機械通氣是另一項有效的選擇。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由Redondo等人所發表的這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具體瞭解急性手術後呼吸衰竭的病人使用頭罩式非侵襲性通氣,特別是CPAP,治療中可預期的失敗因素。他們發現頭罩式非侵襲性通氣可以提供急性手術後呼吸衰竭病人提供一個有別於傳統機械通氣的另一項選擇。三個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失敗的危險因子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炎、及使用非侵襲性通氣初始一小時內PO2/FIO2沒有改善。這項資訊對於將非侵襲性機械通氣使用於此類病人群有所幫助。

第九篇文摘是由Yang及其同事所發表的”肺結核抹片陰性誤診的相關因素-台灣的經驗”。他們回顧了2004年台灣疾病管制局記錄當中193位診斷出肺結核病人的記錄,包括檢驗結果有矛盾的病人。當其他情況被發現且最初的胸部X光影像為異常時,則重新修正診斷。由痰液樣本中分離出肺結核分枝桿菌占37%,非肺結核分枝桿菌占2%,及沒有肺結核分枝桿菌的占61%。有13.5%初始診斷為肺結核的病人被修正診斷。由肺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為陽性的病人比起培養為陰性及培養為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的病人其重新修正診斷的狀況較少。在此研究當中,肺部空洞並非修正診斷的顯著預測指標。作者歸納出結論:痰液抹片結果為陰性的不正確肺結核診斷,大都來自於非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出的結果,比較少來自於結核分枝桿菌的培養為陽性的病人。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一位根據病史、身體檢查,和胸部X 光檢查而呈現TB的病人,其痰液抹片的結果卻呈現陰性時,對臨床人員在診斷上是一個兩難的局面。Yang等人的在研究誤診及不適當治療TB病人當中可能的因素。她們發現痰液抹片結果為陰性的不正確肺結核診斷,大都來自於非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出的結果,比較少來自於結核分枝桿菌的培養為陽性的病人。

第十篇文摘是由Lee等人所發表的”瀰漫性支氣管炎危急區域1多形性基因(DPCR1)對於韓國氣喘病人在使用阿斯匹靈會加重在呼吸疾病風險的影響。” 在發現有多形性基因的189個韓國氣喘病人,將其分成93個會因阿斯匹靈加重呼吸疾病的實驗組及96個具有阿斯匹靈耐受性的控制組。使用阿斯匹靈來做激發試驗,如果病人有FEV1顯著下降,表示此病人是會因阿斯匹靈加重呼吸疾病的個案。初始的分析顯示出rs2517449和阿斯匹靈加重呼吸疾病具有顯著相關性。然而,相關連的信號在多重測試矯正後消失。除此之外,rs2517449和rs2240804也是在使用阿斯匹靈來做激發試驗後造成FEV1下降的相關訊號。在多種測試對照後,僅有rs2517449相關信號仍存有與阿斯匹靈加重呼吸疾病具有顯著相關性。作者們歸納結論:瀰漫性支氣管炎危急區域1多形性基因(DPCR1)與阿斯匹靈加重呼吸疾病的危險因子不相關。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Lee等人探究人類急性瀰漫性支氣管炎polymorphisms region 1 gene和顯性氣喘 中aspirin加重呼吸疾病間的相關連。他們發現在韓國氣喘患者身上,急性瀰漫性支氣管炎region 1 polymorphisms並非aspirin加重呼吸疾病的危險因子。

本月我們所發表的綜合性評論是加護病房後續追蹤診所和在加護病房中的胸部超音波。我們發表了在侵襲性和非侵襲性機械通氣時,使用加濕作用的臨床作業準則。本月的個案報告有:一位預期發生氣胸的早產兒接受輔助通氣;一名因急性呼吸衰竭,經由內視鏡面罩接受非侵襲性通氣的腹脹病人;一位因輸血導致急性肺損傷,使用高頻震盪通氣治療頑固性低血氧的病人;以及提高小兒病人使用正壓氣道順從性的住院病人模式。本月的教學個案是成人病人中,異物長期存在於氣管支氣管。

以上是2012年5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由劉金蓉呼吸治療師負責播音,感謝倪子晴、吳致穎及何于涵呼吸治療師的協助翻譯,彭逸豪呼吸治療師修稿、朱家成呼吸治療師審稿。如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內容或是過去議題,請上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網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網路上訂閱,自動收到未來的網路廣播議題,謝謝您的參與,再見。